传递离你更近的信息 汇聚向上向善的力量
您的位置:首页>资讯

西京学院会计学院:探访千村示范路,解码万村提升策

  • |
来源:和谐陕西网 发布时间:2025-08-12 16:30:22

  近日,西京学院会计学院13名师生深入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丹州街道王湾村,开展“探访千村示范路,解码万村提升策”社会实践。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乡村振兴的重要性,陕西积极响应,学习借鉴浙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基层农村的成功实践经验,实施“千万工程”示范村建设,王湾村作为第一批“千万工程”示范村,师生们通过实地考察、农户访谈、产业分析,深入学习“千万工程”经验,探寻这个昔日的贫困村如何依托特色现代农业和农旅融合,并为产业升级提出新思路。


1.jpg


2.jpg


  在王湾行政村队部会议室举行的座谈会上,丹州街道办副主任马小艳向师生们详细介绍了王湾村的振兴路径。民政局局长穆延峰、文旅局副局长王猛、宜川县乡村振兴服务中心主任胡勇等出席座谈会,与师生深入交流。在座谈中,马小艳分享了农产品销售创新模式,通过线上线下加订单式销售模式,仅今年7月就帮助村民销售3600多斤瓜果。


3.jpg


4.jpg


  村支书潘海平向我们介绍到,由于青年劳动力较少,脱贫攻坚需要因地制宜,王湾村距离县城较近,依托区位优势,走出一条脱贫致富的路子。通过学习浙江“千万工程”建设经验,我下定决心要搞这件事,我们组织村民两赴杨凌农高会取经,邀请山东寿光专家驻点指导,引进智能温控系统,让一个拱棚的收益抵得上十亩玉米地。截止今年,王湾村的脱贫户43户,蔬菜大棚种植186个,常住人口160余户人。宜川县乡村振兴服务中心主任胡勇就产业扶持、乡村旅游、社区治理、民生保障等方面表示将大力支持王湾村的各项发展。


  实践团队走访了王湾村白家庄村组的月亮湾采摘园。168座拱棚与18座日光温室鳞次栉比。通过和农户的攀谈,我们了解到大棚由政府免费提供,能够更好地减轻农户的压力,同时这种拱棚的种植模式提高了农户的收入,通过精细化种植农作物,农户年收入可突破10万元,但冬季销路波动仍是难题。


5.jpg


6.jpg


7.jpg


  月亮湾的水上乐园也是一大亮点,丹州街道办副主任马小艳介绍到,这个水上乐园在吸引游客的同时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一定的收入来源,拓宽了瓜果的销售渠道。


  团队走在白家庄移民新居的硬化巷道间,师生目睹了王湾村“二次革命”的实绩,庭院特色民居取代了昔日危窑,庭院菜园与屋顶光伏相映成趣,种种细节无不在反映“千万工程”的成功实施。


  近五年,该村人均收入从不足4000元跃至1.32万元,集体经济收入增长26倍。“王湾村的蜕变,是‘千万工程’经验在黄土高原的生动实践。”带队教师孙宏斌总结道。


8.jpg


9.jpg


  王湾村在实施“千万工程”的过程中,主要实施产业升级与技术引进,发展“农旅融合”,引进专家驻点指导,推动精细化种植模式。创新销售渠道,拓宽农户农产品销路。同时借助政府政策与资金支持,降低农户的投入压力,进行人居环境的改造,实施移民安居工程,完善基础设施。通过一系列的举措,王湾村的经济收入显著提升,产业规模扩大,民生得到改善,巩固了脱贫成果,凸显示范村效应。


10.jpg


11.jpg


  宜川县王湾村作为宜川县的“菜篮子”,政府将加大对王湾村的投资,在现代农业发展,以及以现代农业发展的农业旅游业,将成为打造“千万工程”示范村的基石。王湾村的成功实践,展现了“千万工程”在推动产业兴旺、赋能乡村振兴方面绘就的多彩画卷,为黄土高原乡村发展提供了有力注脚。通过这次的实践,让我们真切感受到‘千万工程’经验在黄土高原的生动实践。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我们要把行动落在田野大地上,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心得体会:


  卢康龙:踏进王湾村的土地,才真正触摸到“千万工程”的温度。我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不是空中楼阁,它就在这一棚一瓜、一砖一瓦里。作为大学生,只有俯下身、沉下心,在田野里读懂中国,才能让知识真正落地生根,为乡村注入青春动能。


  张馨尹:通过这场实践,让我深刻体会到“千万工程”示范村建设实施在三秦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能够使我们更加关注“三农”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的热情和决心。


  侯怡飞:当我们漫步在白家庄硬化巷道,看着昔日危窑已蜕变为光伏屋顶的特色民居,心中不由得感慨。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通过持续深入示范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发展特色现代农业、提升乡村治理效能等举措,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让农民更多分享改革红利。


  王琪:我们看到了大棚里的希望,也听到了销路不畅的忧虑;见证了政策的伟力,也感受到基层的艰辛。孙老师那句“把行动落在田野大地上”不再是口号,而是内心的召唤。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不应只是乡村振兴的“点赞者”或“记录者”。这次社会实践点燃了我从“见证”到“参与”、从“学习”到“反哺”的热情。青春力量,当在此绽放!


  李昊轩:王湾村之行,是一堂生动的国情社情和乡村振兴实践课。驻村书记的奉献、种植户的精耕细作、村民洋溢的幸福,都深深感染了我们。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更应该将实践绘于田野乡村之间,让青春洋溢在乡村振兴的行动之中。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责任编辑:顾宸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