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离你更近的信息 汇聚向上向善的力量
您的位置:首页>资讯

西北政法大学三下乡子洲实践团:多维调研赋能子洲产业振兴,书写青春助力乡村答卷

  • |
来源:和谐陕西网 发布时间:2025-08-11 18:05:03

  今年7月,西北政法大学商学院(管理学院)三下乡子洲实践团一行6人深入陕西省榆林市子洲县,围绕当地特色产业、红色文化、民俗传承及生态农业等领域开展系统性实践调研。从前期精准筹备到实地深入走访,实践团以专业视角探索“三产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子洲路径,为当地产业发展注入青春智慧。


  前期蓄力:校地联动筑牢实践根基


  为确保实践精准高效,团队成员于6月上旬启动筹备工作。团队成员在校内举办的“子洲馃馅、黄芪产品体验会”,通过师生亲身体验与子洲当地作坊实时联动,完成“校地协作”首次磨合,激发调研热情。7月下旬发起的“子洲特色产业认知问卷”覆盖全国500名受访者,结果显示非遗与文创结合、红色旅游与研学融合需求突出,为行程规划明确优先级,奠定扎实调研基础。


  文化寻根:解码多元文脉激活发展动能


  抵达子洲后,实践团首站对接县团委,初步掌握当地产业脉络与风土人情。7月11日,团队深入民俗博物馆、文化馆、省级重点文物管理委员会及道教寺庙,系统考察剪纸、面花等非遗技艺,油饼、馃馅等特色饮食文化,以及文物保护与宗教文化传承成果,深刻认识文化资源对彰显地方自信的重要价值。


1.jpg

实践团成员在文化馆内合影参观学习。


  7月12日至13日,实践团参观南丰寨陕北一大旧址、安子林故居及革命烈士陵园,在历史场景中回溯陕北特委发展历程,感悟革命先烈精神。团队成员表示,红色革命文化不仅是当代人们的精神财富,更可以通过文旅融合的方式转化为当地的 发展优势,为子洲振兴提供精神动力。


  产业深研:全链条剖析特色经济密码


  7月14日,团队成员聚焦“马平林馃馅”,成员化身主播开展抖音直播,详解四种馅料——红枣、五仁、蜜枣、豆沙,以及“三揉三醒”手工工艺,单日流量转化显著。创始人马平林坚守“好原料出好产品”理念,30年诚信经营让馃馅远销海外;现任店长马钊介绍,产品结合订婚习俗成为“定情馃馅”,通过多平台直播拓宽销路,为非遗产业化提供鲜活样本。


2.jpg

左图为实践团成员学习马平林馃馅;右图为实践团成员直播。


  7月15日至18日,实践团成员先后走访中药材智慧大棚、鼎盛中药材有限公司、直销店及天芪生物科技公司,追踪黄芪产业链。智慧大棚的智能环境调控系统实现育苗周期缩短与品质提升;鼎盛公司“手工+机械”加工模式与分级制度提升附加值;天芪生物构建“种植-加工-销售”全链体系,通过产学研合作开发口服液、面膜等创新产品,带动本地劳动力就业增收。


202508111809345137.jpg


  7月19日至24日,团队成员与随队老师一同前往子洲县农村局,调研林业与特色种养产业。经实地走访调研了解到,子洲县目前的 “苹果+中药材”“苹果+小杂粮”林下经济模式,是依托1300亩山地苹果基地,从而实现“果畜循环+精深加工”的产业模式;清水沟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的“黄土高原中低产沼液滴灌”项目,通过校企合作推动生态种植技术创新。


4.jpg

左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农村局前合照;右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农村局负责人交流。


  引新蜂业合作社、绒山羊养殖场、清风明月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分别以“养蜂+花卉”“绒山羊+作物”“苗木+养殖”模式,构建种养循环体系,这种体系既保护生态又提升经济效益。县林业局与种苗推广站在有害生物防治、植树造林等方面的成效,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生态保障。


5.jpg

202508111810569781.jpg

实践团成员实地学习与当地负责人交流。


  从7月10日到7月25日,实践团深入电市镇、张家砭村等乡村区域,通过问卷与实地走访,考察子洲县三产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现状。共收集有效线下问卷381份,更加直观的感受子洲县在依托特色产业推动三产融合方面的积极探索。


7.jpg

实践团成员与当地村民调研访谈。


  此次实践中,西北政法大学子洲实践团深入子洲城乡,通过全维度调研,见证了当地在特色产业升级、文化传承创新、生态经济发展等领域的扎实探索:黄芪产业形成"科技育苗-精细加工-全渠道销售"完整链条,馃馅非遗通过直播拓市走向海外,红色文化与民俗资源活化利用成效显著,"苹果+"林下经济、种养循环等模式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 实践团成员表示,将系统梳理调研数据与案例,针对产业协同中的痛点,如特色农产品与文旅资源联动不足、非遗电商融合深度待提升等,提出"农产+文旅"推广、非遗数字化运营等具体建议,以专业方案助力子洲乡村振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责任编辑:顾宸宇